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双减首先是校内做加法,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作为家长,则需要明白,孩子的学习好坏首先取决于家教,而不是培训班。
与其焦虑辅导班,不如做一个好家长
双减政策,应该说是今年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也是一个阶段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向。
双减,从这个名字上讲,就是对此前我们曾经的减负政策的纠偏。此次减负首先是校内做加法,即提高校内教育质量,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其次,才是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课内作业负担,以及课外辅导班负担,尤其是坚决规范遏制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都是为了一个根本而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
办好校内教育,不仅可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即没有必要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更强调学校来承担主要责任,而不是校外培训机构,因为事关公平公正。共同富裕不是躺平,但需要确保公平,尤其是起点的公平,而教育,就是所有社会公平的第一起点。因此,包括双减在内,一系列教育治理政策不断强调教育回归公益性原则,即“不能让高质量教育成为富人的特权区”。
这也是此次双减政策严管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校外培训成为刚需,校外培训机构就事实上成为中国式私立学校,成为优质教育的第三条路径,在增加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对教育公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此次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下了狠手。禁止资本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禁止上市,已经上市的,也必须转设为非营利机构。校外辅导机构退市选型不可避免。
从这个角度讲,双减不仅仅着眼于教育,更着眼于社会公平,对于教育公益性的强调和坚持,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未来任何教育阶段,资本疯狂介入必然是死路一条。因为“教育的公益性”是不分阶段的。
如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最大程度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就成为双减成败的核心。
为了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在双减的措施上,我们采取了种种措施试图把学生留在校园。比如取消三点半放学,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在寒暑假举办托管服务等等。
各方竭尽全力把学生留在校园,但倘若校园不能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家长与学生还是会离开校园走向培训机构,走向市场。如果这样的事情大面积发生,那么我们的双减就等于失败了,我们就等于重新回到了原点。
因此,除了应教尽教,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外,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并解决差异化的教育需求。人是有差异的,所以教育上讲因材施教。同时,不同人的定位与追求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教育的差异化需求。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筑底,即拉低学生的基本要求,但绝不能封顶,需要给有更高教育追求的学生和家长在校内完成更高教育追求的机会,绝不能把这部分教育需求再次推出去,推给市场。
决定孩子优秀与否的,是家长,是家教,不是学校,更不是辅导班
双减,的确让一部分不想奔跑的家长可以选择放弃,但却让另外一部分家长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没有辅导班了,孩子学习怎么办?
学区房这个词是我们从美国引进的,为什么好学校用房子衡量?学区房背后,反映的是家庭的区别,家长的区别。这其中不仅仅有家长遗传的问题,更有家庭教育的问题,即从小对孩子恰当和严格的管教,给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认真,自律等等,对于一个认真,自律,努力的孩子,我们还需要为他的学习发愁吗?
某著名超级中学校长曾公开讲:我们学校每年至少有20多个孩子不用老师教,自学都可以上清华北大的。杭州著名小学卖鱼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罗才军也公开表示:优秀的孩子有几个是老师教出来的?
因此,与其拼命上辅导班,不如拼命当一个好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树立心中有大我的远大志向。
当然,我们家长还需要有合理的预期与定位。人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这其中的差别。我们需要自强不息,但有很多事情不是靠我们拼命就能达到的。我们一定要清楚,通过努力我们可以达到自己的最高度,但你的最高度也可能只有别人的半山腰。
不恰当的期望,不仅仅是为难自己,为难孩子,最后也极可能把孩子毁了。每一个走极端的孩子背后,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影子,这其中,很多都是因为过高的期望。